“组团”守护藏族同胞的“健步梦”,青岛医生再上高原
“组团”守护藏族同胞的“健步梦”,青岛医生再上高原
“组团”守护藏族同胞的“健步梦”,青岛医生再上高原
6月18日清晨,满载着青岛市市立医院“骨道匠心筑梦(zhùmèng)健康”红十字(hóngshízì)志愿服务队队员的(de)车刚开进桑珠孜区中心医院,队员们抬头便迎来了30余名藏族同胞(zàngzútóngbāo)齐刷刷的热切目光,其中一张始终面带微笑的熟悉面庞引起了队员们的注意——她的名字叫卓嘎。
卓嘎(zhuógā)曾因重度骨关节病两次赴青岛接受(jiēshòu)手术治疗(zhìliáo),如今她身着华丽(huálì)的藏服,整个人精神焕发,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与两年前备受病痛折磨的样子判若两人。“我的腿好了(le),人也变高了,穿衣服也好看了。”接受完复查后,她拉(lā)着曾护理过她的护士长王升英,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是青岛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说到动情处,卓嘎双手合十,一再感谢。卓嘎是所有被救治过的藏族同胞的缩影。
6月(yuè)17日-21日,志愿者团队第四次(dìsìcì)跨越山海,在海拔4000米的西藏日喀则,成功为24名患有(huànyǒu)骨关节病的藏族同胞开展膝关节置换,圆了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大步走”的梦想。
一病牵心——两年四次“组团”奔赴(bēnfù)高原
受高原地理气候等条件影响,骨关节病是西藏地区(xīzàngdìqū)高发病,尤其在农牧区,不少人在45岁左右就患上了骨关节病,受限于高原医疗条件,加之出藏治疗的费用过高,大部分患者无法及时得到治疗,不得不常年拄拐生活。2022年,青岛市第十(dìshí)批(pī)援藏干部组在藏开展帮扶期间了解到这一情况(qíngkuàng)后,牵头组织实施了青岛援藏“高原特色(tèsè)病”救治项目,筛选多名具备手术(shǒushù)指征(zhǐzhēng)的藏族同胞赴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公益救治。
“我们要(yào)到(dào)西藏去,让(ràng)藏族同胞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跟青岛同质(tóngzhì)的(de)手术(shǒushù)治疗。”为了(le)让更多藏族同胞在家门口获得手术治疗,2023年9月,青岛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健康委、青岛市市立医院联合启动“山海相拥,大爱同行——青岛市援藏公益项目”,启动仪式上(shàng),青岛市市立医院党委书记、总院长于腾波许下诺言。项目启动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由医疗、护理(hùlǐ)、院感、康复等多个专业医护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在青岛市红十字会专项公益基金的支持(zhīchí)下,先后四次“组团”登上高原,在大气稀薄的高原上,吸氧完成了96台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圆了藏族同胞在家门口重新站立起来的梦想,他们的事迹在高原上广为流传。
一根软管——见证医患(yīhuàn)同呼吸共命运
在(zài)海拔4000米的(de)高原,大气稀薄、气候干燥,十分考验医生(yīshēng)的身体素质。来自低海拔地区的青岛(qīngdǎo)医护们(men)也都出现不同(bùtóng)程度的高反,而手术对主刀医生有着极为苛刻的精准要求(yāoqiú),为了不影响手术操作、保障病人安全,主刀医生们每次都靠吸氧完成手术,手术台旁,两根氧气软管,一根连着病人,一根连着主刀医生,构成了一幅医者与患者同呼吸、同命运的感人画面。就是在这样充满挑战的环境下,志愿者团队开创了日喀则市单日同类手术的最高纪录。
一次多台(duōtái)同步开展的(de)手术中,骨关节外科专家于腾波、戴世友、胡光亮三名教授分别率领(shuàilǐng)3个手术团队在三间手术室同步进行手术。随行的麻醉手术科专家毕燕琳带领两地医院麻醉科医护人员提前做好了各项准备,确保每台(měitái)手术无缝衔接,全程监护患者体征。院感专家谭善娟(tánshànjuān)提前与当地医护对接,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把控,杜绝患者围术期感染和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fēngxiǎn)。
一个模式——“医护康”一体化(yītǐhuà)助力患者快速康复
手术(shǒushù)团队将“医护康”一体化管理模式带到高原,为手术患者按下康复“加速键”。作为(zuòwéi)青岛市(qīngdǎoshì)最早成立独立骨科专业科室的(de)(de)医院(yīyuàn)之一,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专业技术力量雄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手术、护理、康复紧密结合,为围手术期的患者提供了一套系统、全面的治疗及康复方案,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人工膝关节置换、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居于全国领先水准。
患者从入院开始,医护康一体化团队(tuánduì)即(jí)启动全程介入机制。主治医师联合(liánhé)(liánhé)护士、康复医师共同开展多维度评估。通过一体化查房,团队动态追踪患者病情进展,联合制定个性化(gèxìnghuà)诊疗与康复计划。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协作模式(móshì),不仅缩短了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更将康复介入窗口前移,显著提升了患者恢复速度。以膝关节置换为例,患者术后6个小时即可实现下地行走。
康复专家徐文龙提前一周抵达日喀则,开展手术患者术前评估(pínggū)及(jí)术后康复指导。同时(tóngshí)他还指导当地医护及家属共同参与到康复治疗中,并按照术后不同阶段自制了康复指导视频。在手把手(shǒubǎshǒu)的教学下,当地医护人员已能够独立为患者开展康复治疗工作。
一同筑梦——帮助同胞(tóngbāo)在家门口实现大步走的愿望
74岁的(de)边巴大叔,是一名来自江当乡的农民。自从15年前(niánqián)患上骨关节病后,一根拐杖就与他如影随形,如今都已用出了包浆。去年,正是在志愿者团队(tuánduì)的治疗下,他的左腿重获行动自如,在得知志愿者将再次来藏后,他早早与当地医院取得联系,渴望自己的右腿经过(jīngguò)治疗后能够彻底摆脱拐杖,并幽默地大声告诉(gàosù)医疗队员:“等好了我要把拐杖烧掉(shāodiào)!”
63岁(suì)的(de)拉日,来自拉萨市林周县,双膝患有骨关节炎多年,左膝尤为严重。去年,从女儿那里得知志愿者团队将要来藏开展公益救治后,她赶到(gǎndào)日喀则,最终幸运(xìngyùn)入选,顺利接受左腿膝关节置换手术。此次,志愿者团队为她成功开展右腿膝关节置换,帮助她实现行走自由(zìyóu)。
在(zài)第四批次24名手术患者中,有11位来自日喀则市以外的地区,创下了外埠病人比例新高,青岛医生(yīshēng)“组团(zǔtuán)”手术的故事在高原越传越远。
志愿者团队不仅“组团”输血,更注重“造血”,播撒守护生命的希望(xīwàng)火种(huǒzhǒng)。每一次入藏,团队都将先进的诊疗理念和加速康复模式倾囊相授(qīngnángxiāngshòu),旨在(zhǐzài)帮助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守护力量。此行应当地医院的诉求,医院还派(pài)医保专家史贺一同进藏,就该院在推进医保支付改革中遇到的困境,与当地医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shēnrù)交流指导。
海拔再高,高不过信仰,征途再远(yuǎn),远不过追求。公益(gōngyì)项目开展以来,志愿者团队先后踏上高原,走进甘肃,来到(láidào)身患骨关节病同胞身边,累计开展103台关节置换手术,并探索出“‘组团式’手术救治+‘医护康’一体化加速康复模式”的(de)稳定帮扶机制(jīzhì),为医疗援助工作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志愿者团队传承“老西藏精神”,发扬缺氧不缺信仰的革命斗志,为鲁藏一家亲的山海(shānhǎi)情谊、血脉相融(xiāngróng)的民族情谊写下新的注脚。(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嫱)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